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我的家乡有非遗”之郸城道情筒
日期:2020-07-25 00:00:00  发布人:admin 

为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家乡非遗文化,继承中华优良传统文化,郑州财经学院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豫承坚守,探寻非遗”实践团队周口小队于2020年7月25日前往周口市郸城县,拜访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郸城道情筒传承人杨中英老师

“豫承坚守,探寻非遗”实践团队周口小队到达杨中英老师家中后,杨中英老师非常热情的招待了实践团成员。实践团队在和杨老师的交谈过程中了解到:

“郸城道情筒”为家族传承文化;郸城道情筒的历史由来:道情是渔鼓的前身,“道情”又名“黄冠体”,是道家所唱的道家的情事,神游广漠、寄情太虚,有餐露服日之思,名曰道情。唐代有了道曲,渔鼓简板则始于宋朝,虽然道情出现的早,但是流传下来的作品却不多见。

在谈及到郸城道情筒发展时杨老师表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郸城道情筒的演绎方式也跟着时代发展的方向在一直改变,唱响时代新基调

随后杨老师向实践队员们演奏了自己编辑的曲子。曲子的内容讲的是中国共产党在疫情期间的卓越的领导能力。经过多年的传承和探索,杨中英老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道情演唱风格。她的唱词生动风趣,通俗易懂,乡土味极浓;叙述、旁白、对话,运用自如,且能摹拟故事中各种人物的语调及风雨雷电海啸山呼等自然音响,充分表达出喜怒哀乐的情绪;她的嗓音高亢、音质清亮,唱腔抑扬顿挫,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哀怨抒情,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周口小队通过本次非物质文化遗产郸城道情筒的实践,让同学们更加了解郸城道情筒,使同学们提高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提升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也增强了同学们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的信心


核发:admin 收藏本页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