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郑州财经学院科研工作“十四五” 专项规划(2021-2025)的通知
日期:2022-09-15 17:03:53  发布人: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郑财院发〔2021〕108号

 

郑州财经学院

关于印发郑州财经学院科研工作“十四五”

专项规划(2021-2025)的通知

 

全校各单位:

为全面提升科研水平,有力支撑我校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战略目标顺利实现,迎接郑财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新时代的到来,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郑州财经学院科研工作“十四五”专项规划(2021-2025)》,请认真贯彻落实。

 

2021年12月7日           

郑州财经学院

科研工作“十四五”专项规划(2021-2025)

 

“十四五”时期,是我校全面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面向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入郑州航空港建设和主动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民办普通本科高校的关键阶段。为全面提升科研水平,有力支撑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战略目标顺利实现,迎接郑财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新时代的到来,特制定本专项规划。

一、“十三五”我校科研工作回顾

“十三五”期间,我校在科学研究方面锐意进取,增加科研投入,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在科研项目、论文、著作、专利、学术交流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提升。

(一)科研立项及经费大幅增长,科技成果显著增加

“十三五”期间,我校组织申报各类科研项目1000余项,立项773项,结项678项;其中,省级项目立项26项,结项29项;省、市社科联等市(厅)级项目立项747项,结项649项。

全校教师共发表论文2406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334篇,一般CN期刊论文2072篇),出版著作36部;国内专利授权273项,获各种市(厅)级及以上的奖励共343项;主持各类学术交流183项,参与各类校外学术交流86项;科研总体投入近550余万。

(二)科研管理规范化、系统化水平明显提升

“十三五”期间,我校不断完善科研管理工作,先后制定了《郑州财经学院科研工作量化考核办法》《郑州财经学院科研管理暂行规定》《郑州财经学院实施“支持骨干教师应用研究能力提升计划”管理办法》《郑州财经学院学术交流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科研管理办法。为了加快提升我校科研水平,制定并实施了《郑州财经学院科研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取得了显著成效。计划期内,全校教职工共发表论文1449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22篇;省级科研项目结项19个,市(厅)级项目结项442个;出版教材和著作15部,获得国内专利授权266个,获各级各类奖项179个,举办参与各类学术交流活动227次。科研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的实施,对我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工作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十三五”期间,我校科研工作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如,高水平创新团队明显薄弱、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和成果十分匮乏、组织化科研活动尚显不足、科研平台建设水平和层次有待提升、科研管理聚力赋能功能亟待加强、民办高校体制机制灵活的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

二、“十四五”规划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遵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26号)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坚持正确的科技成果评价导向。根据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部署的科研工作目标和任务,坚持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的协调互动,有效开展校内外学科协同创新,显著提升全校教师科学研究素质和应用型创新能力,推动我校“中原一流、国内知名、区域带动、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的建设,顺利跨入研究生教育的新时代。

三、发展目标

坚持应用型科研的定位,全面推进有组织的科研活动,聚焦河南承担的“五区一群”等国家战略需求,深度融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创新发展,全面推进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确定的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科教融合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汇聚优质研究资源,向高端研究目标进军

“十四五”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实现零的突破,教育部规划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数量实现逐年递增;“十四五”末,入校科研经费总额突破1500万元,科研项目的数量、类别和层次进入河南省民办高校的前列。

(二)开展组织化科研活动,促进科研成果质量显著提升

“十四五”期间,大力开展组织化的科研活动,显著提升科研成果质量,学术论文年均600篇以上;到“十四五”末,在北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0篇以上、CSSCI期刊发表论文100篇以上;重点培育学科出版学术专著平均10部以上;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实现新的突破,进入全省民办高校前列。

(三)加快学科建设步伐,推进专业硕士授权单位立项建设

根据应用型科研发展定位,制定和实施“重点学科培育计划”,遴选2-3个学科进行重点培育;积极推进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单位建设,遴选5-6个专业进行硕士学位重点培育,与省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单位开展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使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成效处于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的前列。

(四)构建产教融合新机制,打造政产学研协同新模式

积极推进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互动发展,主动谋划融入河南承担的国家战略的多种方式和途径,多维度对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创新发展需求,积极与地方政府、“双一流”高校、知名科研机构以及地区重点产业领域的龙头骨干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加快应用型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步伐,横向科研经费逐步成为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形成具有郑财特色的协同创新新模式。

(五)加强团队和平台建设,实现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

不断优化学科特色方向,组建各类跨学科创新团队,推进校内外学科协同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整合校内现有的学科研究平台,重点培育2-3个省部级产教融合创新平台、3-4个高端新型智库,产出一批服务区域产业创新发展的标志性成果,努力成为服务地方发展战略的政策研究基地、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服务的关键节点、区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先锋,产教融合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凸显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

四、重点任务

“十四五”期间,以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以学科建设和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为引领,不断优化学科特色方向,以制定和实施《郑州财经学院科研工作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以下统一简称为“三年行动计划(2.0版)”)为抓手,构建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互动机制,加强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学校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一)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做好顶层设计

1.坚持应用型科研的发展定位,科学制定发展目标

按照组织化创新的推进策略,明确“十四五”时期科研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制定和实施“三年行动计划(2.0版)”,夯实研究基础、汇聚创新人才、精准帮扶赋能,高端引领推进,面向地区和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创造有利条件让“一部分人”先“强”起来,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学术技术带头人为骨干、以创新团队成员为基础、以科研课题为纽带、以科研平台为支撑的科研创新组织体系。

2.推进科研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打造应用型科研团队

制定和实施《三年行动计划(2.0版)》《郑州财经学院高端引领“攀登计划”实施办法(试行)》《郑州财经学院固基强筋“平台支撑计划”实施办法(试行)》《郑州财经学院聚力赋能“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实施办法(试行)》,修订《郑州财经学院科研工作量化考核办法》《郑州财经学院科研项目管理与经费使用办法》等制度,打造应用型科研创新团队。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规划、校内立项评审制度,强化多元绩效评价管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科研诚信监督、科研项目立项、科研成果奖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科研绩效管理水平。

3.不断凝练学科特色方向,加快培育跨学科协同优势

聚焦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和科研成果的需求,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凝练学科特色方向,持续开展“引进来”“走出去”等活动,围绕学科特色方向开展有组织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不断提升我校教师和科研团队的学术水平。支持围绕学科建设发展目标和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建设跨学科功能型科研攻关团队,主动服务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战略,融入郑汴洛“运河核心片区文旅工程”重大文旅产业建设,加快形成学科特色和优势。

4.科学规划学科布局,优先发展优势特色领域

根据学校发展战略,确定优势特色学科方向、优先发展领域、重点培育项目和团队,建立郑财科研发展正面清单,对列入正面清单的重点任务和学科特色方向的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给予项目立项前期优先支持,并提供全程服务。面向优先发展领域,构建精准帮扶机制,充分发挥学校现有专家教授的传、帮、带作用,以目标任务为导向,提升学术技术骨干科研能力,加快促进我校高水平人才、高层次项目和高质量成果的涌现。强化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意识,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拓展成果转化渠道,充分释放优秀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鼓励科研团队与新型教学组织一体化建设、融合发展、同步提升。鼓励科研团队与学校“提质工程”项目相结合,将科研成果融入到线上线下教学、课程思政、专业前沿学习中去。

(二)实施三年行动计划(2.0版)” 促进科研工作提质增效

“十三五”实施科研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的基础上,实施三年行动计划(2.0版),以推进具有郑财特色产教融合的发展路径为主线,以探索科教融合新模式为依托,以构建项目制推进机制为抓手,紧密围绕河南省承担的国家战略重大需求,全面实施有组织的科研活动,快速、全面构建郑财特色化的创新体系,充分整合校内外优质研究与开发资源,推进跨学科、跨领域协同创新,显著提升全校教师科学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

1.坚持“组织化、应用型、校内外协同创新”的基本原则

“十四五”期间,科研工作要坚持“组织化、应用型、校内外协同创新”的基本原则,在实施“三年行动计划(2.0版)”的带动及“十四五”中后期实施科研支持计划的持续发力下,全面推进学校科研工作有序开展和层次的加快提升,切实提高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和社会贡献度,使学校科研创新能力、重点学科建设水平、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发展绩效得到显著提升。

2.完成科研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版)”重点任务

坚持应用型科研的基本定位,以高层次科研项目、高水平学术论文论著、高级别科研成果奖励及高价值成果应用为导向,以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为支撑,制定和实施“三年行动计划(2.0版)”,实现科研工作跨越式发展。

——制订和实施高端引领“攀登计划”。通过推进以“攀登计划”为核心的系列科研计划支持政策,获得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和重大科研项目立项、产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科研成果,成果应用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促进学校各学科创新能力及科教融合水平的持续提升。

——制订和实施固基强筋“平台支撑计划”。以学科建设目标为引领,以跨学科协同和科教融合为基础,以高层次科研平台建设为核心、以产教融合的成果应用型平台建设为支撑,统筹推进各级各类科研平台建设,嵌入地区重点产业领域创新体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推动地区有关领域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水平的显著提高。

——制订和实施聚力赋能“创新团队计划”。以培育高层次人才及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为目标、以动态功能团队建设为基础,统筹推进科教融合型创新团队体系建设。通过持续开展组织化的科研活动,激励校内外各类研究及成果转移转化创新人才有序汇聚,加快构建一批跨学科、跨领域协同及功能特色显著的创新团队。

(三)着力省级重点学科建设,推动专业学位硕士点发展

加快推进省级重点学科培育,制定和实施“重点学科培育计划”,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单位建设作为“十四五”期间学科建设的工作重点,制定和实施专业学位硕士立项建设工作规划,积极整合校内外学科资源,实施《郑州财经学院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重点任务实施方案(2021-2023)》,遴选3-5个拟建设专硕学位点进行重点培育,遴选50名学术技术带头人担任省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兼职硕士生导师,开展专业学位硕士联合培养活动,不断提升专业硕士授权单位立项建设的成效,力争在“十四五”末获批2个省级重点学科,成为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重点学科建设要在特色发展、学科交叉上下功夫,培育若干个省内具有较强学科优势、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特色方向。积极探索学科建设工作机制,丰富学科建设内涵,明确学科建设工作抓手,发挥学科建设对科研工作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联合国内知名高校搭建学科高端论坛,探索组建校际学科联盟,构建校际学科合作机制,推动学科协同创新取得显著成效。

(四)推进产教融合发展,构建产业嵌入型社会服务体系

社会服务是应用型高校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学校“区域带动”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要紧密对接河南承担的系列国家战略的新需求,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战略布局,以产教融合为主线,积极构建科教融合新机制,嵌入地区重点产业领域的创新发展之中,不断开拓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科研人才培养的新方向、新领域,探索有郑财特色的社会服务新模式,显著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

1.探索校政合作新路径,发挥智库建言献策作用

支持物流研究院、中原统计研究所、区域发展研究所、智能会计研究所、名师工作室等现有科研机构按照政府新型智库建设要求进行转型升级。新型智库建设要结合学科建设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需求,围绕学校“十四五”科研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编制各具特色的发展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任务、项目实施方案,积极探索产业和企业高质量发展标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和应用新模式、新途径,通过校内外多主体协同创新,产出一批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较高的研究成果。“十四五”末,建成3-4个省、市级政府认定的高端新型智库。

继续做好对口支援那曲职校工作,把科研服务社会的体制机制创新作为科教融合援藏工作的重要保障,完善对口支援的长效机制,实现支援方式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提高为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2.完善“423孵化体系”,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新途径

出台“423”孵化体系升级版,按照技术转移转化孵化一体化新要求,落实导师工作选聘条件和职责,完善全链条赋能服务功能。探索基于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营管理和服务的孵化新模式,完善“课程孵化、创客孵化、项目孵化、公司孵化”4级孵化模式;打造“专业导师+企业导师”的产教融合型双导师制进行创业项目辅导;建立“联络员(辅导员)+ 创业导师 + 公共服务平台”的3级帮扶体系对在孵企业进行精准帮扶,重点培育立足专业、对接“双一流”高校和知名科研院所技术转移转化需求、聚焦地区重点产业领域场景需求、体现学校师生应用型创新特色的创业项目入驻园区,促进大学生创业项目与高水平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紧密结合、显著提升我校师生创新创业创造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显示度。

通过“423孵化体系”(升级版),打造“知识产权技术经理人岗位”微专业人才培养品牌,通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探索基于技术转移、转化、孵化全链条服务体系建设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新途径,构建与“双一流”高校、知名科研院所及企业协同创新的新生态,凸显具有郑财特色的社会服务型的新特色。做好重点创新创业项目全过程的跟踪、服务、宣传和总结,形成具有郑财特色、社会认可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最佳实践。

3.强化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导向,助力地区和产业创新发展

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和多元绩效考核机制,修订和完善《郑州财经学院科研成果转化办法》《郑州财经学院科研成果登记管理办法》《郑州财经学院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规定,强化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导向,加大奖励高层次重大创新成果及其应用的力度。对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平台建设、团队发展等重点任务实施分级分类定期考核机制,合理利用考核结果。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激励机制,强化基于产业和社会应用导向的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的原则和目标要求。

将学科特色方向的建设与区域创新创业环境、地方产业的优势和特色相结合,探索服务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州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运河核心片区文旅工程等重大国家战略需求的有效实现形式和融入途径,统筹推进与地方政府、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行业协会、科技企业等形式多样的校地合作平台建设。促进创新成果与行业产业对接,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转化的一体化链条,着力提高学校对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和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显示度。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政策精神,制定实施科研成果收益分配激励政策,维护科研人员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中的合法权益,逐步探索出适合郑财科技成果转换的新路径、新模式。

4.构建社会服务与协同育人互动机制,推进产教融合新发展

创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搭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以专业学位硕士授权单位建设促进学科特色化发展,探索产教融合和提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新模式。“十四五”期间,以培育省部级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为重点,促进学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深度融入到河南创新体系建设中,打造具有郑财特色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特色。

——加强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整合校内外创新资源、增强其社会服务功能和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创造条件申报河南省高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支持智能工程学院以工程类学科为基础,构建工、管、经、法、文多学科融合的、知识产权转化应用与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支持知识产权技术经理人岗位微专业建设,创造条件申请立项建设学科协同的“河南省高校知识产权学院”,为建设“河南省知识产权示范高校”奠定基础。

——支持创新创业学院围绕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基于知识产权开展研究成果的转移转化和孵化,申请立项建设“河南省高校知识产权运营管理中心”,为相关学科探索科教融合新模式提供平台支撑。

——支持各学科所在学院与相关产业领域的龙头骨干企业合作,面向河南重点产业领域的科研和人才需求,实施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的“现代产业学院”、“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岗位实习实训基地等科教融合项目,通过不同项目的功能整合,推进校内外协同共建省部级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凸显学校应用型学科建设的特色,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科教融合创新团队。

——积极支持全校本科微专业依托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开展特色人才培养,围绕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产业技术转移转化、职业岗位标准等的研发及其成果运用,与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建各具特色的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打造具有郑财特色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融合发展新模式,初步形成社会服务与协同育人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五)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和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和效益

规范科研投入财务预算制度,加大对国家级及省部级重点和重大项目、产教融合显示度较高的重大横向项目的支持力度,完善科研项目立项、研究成果及其转化应用的奖励机制,构建科研项目资助基金、科研成果奖励基金、团队培育基金、学术交流基金、科研管理和研究基地运营经常费等经费保障体系。完善科研经费使用审批程序和拨付机制,依法依规增加项目主持人对科研经费使用的自主权,减轻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激励科研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活动中。

在科研支持经费分配上实行预算总量控制、类别分量良性竞争机制,对国家级及省部级重点和重大科研项目、产教融合显示度较高的重点项目给予高比例配套经费支持,实现纵横向项目经费增长与学校科研投入幅度同步增长。实施高层次科研平台(中心、基地)年度运行经费支持政策,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给予财政资助资金1:1配套运行经费支持(或建设期最低年度运行费50万元的支持)。完善纵向项目立项和科研成果分类、分段奖励标准,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和重大科研项目、产教融合显示度较高的重点项目,以及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项目的获批立项建设、中期考核和期满验收获得良好以上的均按照相关规定给予专项奖励。

校内外协同申报的国家级及省部级重点和重大科研项目、产教融合显示度较高的重点项目,以及重大横向科研项目,依据申报时签署的合作协议,由学校与校外主体依法分割使用项目经费。允许在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的校内立项配套经费的60%比例内,根据发挥的作用和贡献,列支项目团队外聘研究人员的薪酬,以及校内项目团队成员的科研津贴。

(六)充分利用新校区临港优势,服务航空港区高质量发展

充分利用学校新校区临近郑州航空港临空经济区的地域优势,聚焦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建设战略需求,结合学校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依托学校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发展,搭建不同层次的科研平台,整合跨学科团队力量,深度融入和服务郑州航空港区国际航空物流、跨境电商、国际贸易等行业的建设和发展。针对当前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口岸功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需要进一步完善、跨境电商发展还需进一步提高,尤其是还存在国际交通枢纽、口岸体系还没有形成融合集成、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综合服务能力不强等难题,组建若干面向航空港经济发展重大需求的专项课题研究团队,以国际贸易、跨境电商和冷链物流及检疫检测等作为特色研究方向,产出一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相关新型智库要及时总结我校面向河南承担的国家战略需求的创新实践,逐步摸索出适合我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特色模式和发展路径,为进一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奠定更加良好的基础。

按照《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深入阐释大运河文化价值,大力弘扬大运河时代精神,加大管控保护力度,加强主题展示功能,促进文旅融合带动,提升传统利用水平”的要求,充分运用我校文、艺、管、经、工等多学科协同发展优势,通过与政府、社会组织以及企业相结合,课题参与、专业教师挂职、学生实习实训实践等方式,深度参与大运河文化片区文旅产业的发展,充分体现“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文化底蕴,形成我校的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互动新特色,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为了顺利实现我校“十四五”科研工作的跨越式发展,要把坚持和加强党对科研工作的全面领导贯穿全过程,从政治保障、思想保障、组织保障、服务保障及考核保障等五个方面为科研工作保驾护航,紧紧抓住河南省承担的国家战略和产业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立足郑州、面向河南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需求,构建协同高效、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

(一)政治保障

要把“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贯彻始终,以政治建设统领科研工作。进一步强化科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意识,确保科研工作的意识形态安全。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我国科技创新最重要的成功经验,科研政治标准要立得住、落得实。

校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是科研工作“十四五”专项规划领导小组的主要成员,确保科研体制机制创新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各学院党组织要发挥党建工作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和组织优势,主动承担对所辖学科创新团队、创新平台和省部级及以上重点、重点科研项目的政治领导,把完成好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和重大项目攻关任务、激发创新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解决学院相关科研人员的思想问题并增强其获得感,作为检验学院党建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要以党建工作新举措保障各级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学校的战略目标不折不扣地落实到本单位的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之中。

(二)思想保障

要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教政法〔2019〕16号)文件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崇尚真理,脚踏实地、潜心研究,遵循科研规律,加强学术自律,依托学术委员会构建学术道德监督和审查机制,维护学术诚信,自觉防范各种学术不端行为。

学校和二级学院党政负责人和主管领导,要明确科研对学校长远发展、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定期召开科研工作会议和研讨活动,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对科研促进学科专业建设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重要作用的认识。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和科研规律,结合学校应用型办学定位,充分发挥优势学科引领作用,形成学科建设的良好氛围,让教师自觉投身到应用型科研活动中去,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把论文写在中原大地上,凸显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显示度。

(三)组织保障

建立跨部门组织保障体系,力促重点、重大科研项目顺利推进。学校成立科研工作领导小组,施行跨职能部门的科研工作联席会制度。充分运用好联席会的组织优势,及时通报计划进展情况,群策群力共同解决需要跨部门协商解决的重点、复杂、紧急问题。

为做好学院科研管理和学科建设日常管理力量,可根据科研工作实际,设置科研副院长、秘书岗位,管理服务学院所属科研平台、创新团队和重点科研项目日常事务工作。有针对性的加强学院分管科研副院长和科研秘书的培训工作,利用制度进一步加强对科研机构的日常管理和监督作用,提高科研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水平。扩大对外学术交流和合作,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探索合作交流的新形式、新途径。

(四)服务保障

科研管理部门要充分做好职能部门全方位的管理服务工作,做到“工作规范有序、信息上传下达、部门协调沟通、重在落地成效”,促进学校科研工作有效开展。按照组织化科研原则,加强前瞻性布局和规划,提供全过程、无缝连接的科研服务,加大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和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加快经费拨付进度,加大科研及成果转化激励力度,全面服务好全校科研工作开展。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应协同推进科研工作“十四五”专项规划的顺利实施,制定相关服务的程序和管理办法,在法律事务、财务审核审批和商务谈判等环节中,强化程序化服务保障,确保项目团队和主持人防范法律风险、市场风险,获得及时有效的财务支持、利益关系协调并多维度创造社会和市场价值,为我校科研创新团队和科研项目从立项到成果转移转化全过程提供坚实的后盾。

(五)考核保障

为促进我校科研事业的长期、健康、快速发展,制定具有郑财特色的科研群体考核制度,坚持以开展应用型研究为主线,以科研成果及其转化应用的质量、绩效、贡献为导向,构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一体化的多元绩效评价体系,让全校科研人员在绩效考核上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选择权。

完善《郑州财经学院科研工作量化考核办法》,探索实施科研工作群体考核制度,建立科学、有效、公平、公正的分类绩效考核体系,创新并完善有利于尊重和保护创新思想的学术评价制度,实现对科研负责人及参与成员的合理、有效的分类评价。探索构建科研人员校内荣誉管理体系,对获得并高质量完成省部级及以上重点科研项目、高端科研平台和创新团队立项建设、高层次人才项目和高水平研究成果,以及取得显著协同创新绩效的个人和团队予以表彰,凡获得高级荣誉称号者,当年考核直接定为优秀。要让郑财特色的科研绩效多元评价体系,成为激励我校广大教师开展高质量应用型科研工作新的动力源泉。

 

 

 

 

                           

 

 

 

 

 

 

 

 

 

 

 

 

 

 

 

 

 

 

 

 

 

 

 

 

 

 

 

 

 

 

 

 

 

 

 

  郑州财经学院院长办公室                 2021年12月7日印发

核发: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收藏本页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