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郑州财经学院科研工作提质增效 “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的通知
日期:2022-09-15 17:04:58  发布人: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郑财院发〔2021〕106号

郑州财经学院

关于印发郑州财经学院科研工作提质增效

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的通知

 

全校各单位:

为高质量实现我校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科研工作“十四五”专项规划确定的战略目标和阶段性任务,加快省级重点学科培育,有力支撑专业硕士授予单位立项建设,推动我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和科教融合开创新局面,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郑州财经学院科研工作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请认真贯彻落实。

                                           2021年12月7日

郑州财经学院

科研工作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

2021—2023

 

郑州财经学院科研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已圆满完成预期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效。计划期内,全校教职工共发表论文1327篇,其中,核心论文122篇;省级科研项目结项19个,厅(市)级项目结项442个;出版教材和著作15部,获得中国专利授权266个,获各级各类奖项179个,举办学术交流活动227次。科研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的实施,为我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工作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也暴露了存在的一些问题:高水平创新团队十分薄弱、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和成果相对匮乏、科研管理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学科特色需要进一步凝练。为了高质量实现我校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科研工作“十四五”专项规划确定的战略目标和阶段性任务,加快省级重点学科培育,有力支撑专业硕士授予单位立项建设,推动我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和科教融合开创新局面,特制定《郑州财经学院科研工作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2.0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遵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26号)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坚持正确的科技成果评价导向。根据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部署和学校科研工作“十四五”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坚持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的协调互动,有效开展校内外学科协同创新,显著提升全校教师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推动我校“中原一流、国内知名、区域带动、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的建设,顺利跨入研究生教育的新时代。

二、基本原则

(一)开展组织化科研的原则。发挥重点学科和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目标的导向作用,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科研团队和科研平台为支撑,汇聚校内外多学科、多领域的创新资源和能力,开展高质量的科研活动;构建各类科研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机制,为全校科研人员提供从顶层设计到各类研究计划的全过程精准帮扶,促进学校科研工作提质增效,实现科研工作跨越式发展。

(二)开展应用型科研的原则。立足郑州、面向河南重点产业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坚持走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互动发展的道路,深入开展诚信可靠的应用型的科研活动,持续提升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和社会贡献度,赢得同行的认可和社会的尊重,不断完善多元评价制度,切实提高广大教职员工在科研活动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开展校内外协同的原则。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通过校内不同学科之间的协同,校外与政府部门、“双一流”高校知名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协同,极大地提升我校的研究与创新能力,增强破解地区产业创新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难题,产出一批学术质量较高、在实际应用中贡献度较大、对学科建设支撑度较强的成果,迎接我校研究生教育的新时代来临。

三、总体目标

坚持应用型科研的定位,全面推进有组织的科研活动,聚焦河南承担的“五区一群”等国家战略目标,深度融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创新发展;通过三年时间的努力,全面推进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确定的科学研究和科教融合战略目标的实现。到2023年末,初步构建体系化的创新团队和结构化的创新平台,立项建设5个以上省市级政府认定的高端智库、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及政策研究基地,全校教师科研能力和社会贡献度得到显著提升,国家级科研项目、教育部规划项目实现零的突破,年均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以上;产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研究和应用成果,计划期内发表CSSCI期刊论文60篇以上,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实现零的突破,科研成果的数量和层次进入河南省民办高校的前列。科教融合和学科协同特色显著,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工作顺利推进,有力支撑“中原一流、全国知名、区域带动、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

四、工作思路

以推进具有郑财特色的产教融合的发展路径为主线,以探索科教融合的新模式为依托,以构建项目制推进机制为抓手,紧密围绕河南省承担的国家战略,全面实施有组织的科研活动,充分整合校内外优质研究与开发资源开展协同创新,启动并实施高端引领“攀登计划”,固基强筋“平台支撑计划”,聚力赋能“创新团队计划”,显著提升全校教师科学素质和科研能力。为顺利实施以上三个计划,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构建国家级及省部级重点重大项目引领的、“质量优先导向、分类分层分段、合作成果共享”的新型科研资助及评估体系,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建立相关学科及所属科研平台、创新团队联动的群体考核多元评价制度。

二是鼓励和支持开展原始创新引领、协同创新为支撑、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成果转移转化一体的全链条应用型科研活动,加强对地区产业需求的调研,加深与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国家重大项目研究成果落地的研究合作,强化促进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

三是鼓励和支持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机制,支持校内跨学科建设功能特色显著的创新团队,面向省部级及以上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高端人才、高水平研究成果及高价值应用开展协同创新,打造一批面向产业应用场景、运作高效、特色显著的科教融合创新团队。

四是鼓励和支持积极探索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互动的平台建设新途径,通过政、产、学、研、金、介、用创新平台的共建、共创、共享合作,探索校内外各类主体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实现深度融合。

五是营造有利于广大教师潜心开展应用研究的文化氛围和制度环境,提升教师破解现实难题的创新能力,提高“双师双能型”教师在科研工作中的基础地位和骨干作用,引进一批具有较高理论研究水平、较好成果应用绩效的科研领军人才来校工作,加快提升学校科研竞争力和社会贡献度。

五、重点任务

为了实现本计划的总体目标,计划实施期内将以“攀登计划”“平台支撑计划”和“创新团队计划”的实施为载体,分阶段完成各项重点任务(见附件1和附件2)。各二级学院及相关研究机构要根据本计划确定的各项重点任务,分解制订本学院、研究机构在计划期内相关学科的年度科研工作计划,全面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

(一)高端引领“攀登计划”

设立高端引领“攀登计划”的目的,是以高层次科研项目、高水平学术论文论著、高级别科研成果奖励及高价值成果应用为引领,以产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科研成果为目标,所实施的科研支持计划,通过设立校内各类重点支持项目,促进学校各学科创新能力的快速攀升,以及科教融合水平的显著提高。计划实施期内,将实现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重大科研项目(包括教育部重点规划项目)零的突破、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零的突破,以及在省内高校具有较大社会显示度的横向重大项目及其成果应用零的突破,使我校的科研水平跨入河南省内民办高校的前列,以有力支撑我校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工作顺利推进,为“十四五”末期学校科研工作攀登更高的台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专栏1:“攀登计划”的目标和任务

目标类别

具体描述

总体目标

使我校的科研水平跨入河南省内民办高校的前列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分类目标

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重大科研项目

实现

零的

突破

教育部重点规划项目

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

在省内高校具有较大社会显示度的横向重大项目及其成果应用

(二)固基强筋“平台支撑计划”

设立固基强筋“平台支撑计划”的目的,是以高层次科研平台建设为引领、以产教融合的成果应用型平台建设为支撑,统筹推进各级各类科研平台建设,以汇聚校内外各类优质创新要素、促进校内外创新团队交流与合作为目标,所实施的科研支持计划,通过设立校内各类重点平台支持项目,推动学校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水平的显著提高。计划实施期内,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建立以学科建设目标为导向、以跨学科协同和科教融合为抓手、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贡献为绩效评价标准的动态科研组织和平台体系,营造共建、共创、共享的平台学术生态环境,重点打造2-3个省市级高端智库、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3-4家包括省部级产业技术应用协同创新中心、高校知识产权运营管理中心在内的等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实现我校省部级科研平台牵头建设单位零的突破,初步建立起结构层次合理、运行特色显著的科研平台体系,使我校的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水平跨入河南省内民办高校的前列,以有力支撑我校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的顺利推进,为“十四五”末期学校重点学科建设工作跨上新台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专栏2:“平台支撑计划”的目标和任务

目标类别

具体描述

体系目标

建立起结构层次合理、运行特色显著的科研平台体系

类别目标

省市级高端智库、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

2-3个

产业技术应用协同创新中心、高校知识产权运营管理中心等省部级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3-4个

(三)聚力赋能“创新团队计划”

设立聚力赋能“创新团队计划”的目的,是以高层次人才及其团队建设为引领、以动态功能团队建设为支撑,统筹推进各级各类科教融合型创新团队建设,依靠组织化的科研管理活动,有序汇聚校内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和成果转移转化创新人才所实施的科研支持计划,通过定向支持校内外协同创新团队,形成具有郑财特色的“行政管理链、人才培养链、科学研究链、社会服务链、文化传承链”五链融合的新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计划实施期内,实施项目主持人负责制,出台校内分类人才精准扶持政策,培育50名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和150名学术技术骨干,加快推进青年科研人才的成长;重点支持10个冲击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和重大项目立项的创新团队、30个围绕学科发展目标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应用型研究和成果应用的创新团队。按照项目需要选人才、人才支撑项目立项和实施的原则,全面推行项目制人才引进和聘用制度,形成动态、高效的校内外人才协同创新的新机制、新模式,全面提升我校的科研创新能力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水平。

 

栏目3:“创新团队计划”的目标和任务

目标类别

具体描述

制度创新目标

全面推行项目主持人负责制

全面推行项目制人才引进和聘用制度

人才培养目标

青年拔尖创新人才

50名

学术技术骨干

150名

团队建设目标

冲击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项目立项的创新团队

10个

围绕学科发展目标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应用型科研的创新团队

30个

六、保障措施

为实现“三年行动计划(2.0版)”确定的目标和任务,需要围绕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科研工作“十四五”专项规划确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强化民办高校体制机制灵活的优势,全面开展体制机制创新,深化科研管理改革,为全校教职员工开展高质量的创新活动,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组织保障、经费保障、服务保障以及绩效考核保障,以确保本计21划的实施取得预期成效。

(一)制度保障

为了保障本计划实施期内科研活动持续、有序、高效推进,支持探索、激励创新,为产出高质量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形成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在计划实施期间,全面完善科研管理和政策支持体系,形成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协同激励的良好局面,激发全校教职员工开展高质量应用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实施项目主持人制度(PI制度),以项目主持人为核心配置校内外的创新团队成员、以项目入校经费总额为基准进行科研经费配套、以项目积累的科研资源及其共享范围为依据匹配相关条件和设施,以项目产出的学术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创造的价值和贡献,以及给学校带来的良好声誉为主要标准进行多元绩效评价。学校针对重点项目主持人及其创新团队成员进行全过程精准帮扶,包括项目申报前,组织校内外高水平专家进行项目选题和研究方案论证,支持项目前期研究成果的出版、发表;项目实施期间,协调校内外相关机构开展相关的调研、协助课题组构建专题数据库、举办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会;项目结题后,支持项目组进行成果转化应用,放大成果的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组织相关部门和机构的专家进行成果评价及扩散,推荐高质量成果申报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励。

(二)组织保障

为确保全校相关职能部门及二级学院协调推进“三年行动计划(2.0版)”的实施,学校成立科研工作提质增效领导小组,施行跨部门的科研工作“三年行动计划”联席会制度。通过联席会及时通报计划推进的进展情况,以及计划实施涉及到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方面的问题和障碍,群策群力共同解决需要跨部门协商解决的复杂问题。联席会议为非常设机构,一般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遇有需要紧急磋商和解决的问题时,经主管领导批准可随时召开。科研工作提质增效领导小组及工作联席会的工作程序和议事规则,由科研处负责制定。

为加强各二级学院科研工作的日常管理,根据各二级学院工作的任务和实际工作需要,可申请设置科研秘书岗位,负责协助各二级学院科研副院长完成学院日常科研管理事务、服务本二级学院所属科研平台和创新团队的项目申报、项目实施和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的工作。学校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科研团队使用科研项目经费选聘一些优秀本科生担任项目团队的科研助理、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探索科教融合的新模式。

(三)经费保障

规范科研经费预算制度,实现纵横向项目经费增长与学校科研投入幅度同步增长。在科研经费分配上实行总量控制、分量竞争机制,对国家级及省部级重点和重大科研项目、产教融合显示度较高的重点项目给予高比例配套经费支持。凡由我校教职员工主持立项的纵向科研项目,学校给予配套经费资助:国家级项目给予1:2的经费配套资助;省(部)级重大项目给予1:1.5的经费配套资助;教育部一般项目给予1:1的经费配套资助;省(部)级一般项目给予1:0.8的经费配套资助(获得一般指导性立项无经费的项目,除专项支持外,每项给予结题资助0.5元)实施高层次科研平台(中心、基地)年度运行经费补贴政策,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给予财政资助资金1:1配套运行经费支持(或每年50万元及以上额度的支持)。完善纵向项目立项和科研成果分类、分段奖励标准,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和重大科研项目、产教融合显示度较高的重点项目以及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项目的申报和验收给予专项奖励。

校内外协同申报的国家级及省部级重点和重大科研项目、产教融合显示度较高的重点项目,以及重大横向科研项目,依据申报时签署的合作协议,由学校与校外主体依法分割使用项目经费。允许在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的立项配套经费的30%比例内,根据发挥的作用和贡献,列支项目团队外聘研究人员的薪酬,以及校内项目团队成员的科研津贴。优化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审批程序,增加项目主持人、特别是省部级及以上重点、重大项目的主持人对科研经费依法依规使用的自主权,简化项目经费审批的程序,营造郑财良好的科研经费使用的软环境。

(四)服务保障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我国科技创新最重要的成功经验,我校“十四五”科研工作的跨越式发展要把坚持和加强党对科研工作的全面领导贯穿全过程,紧紧抓住河南省承担的国家战略和产业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立足郑州、面向河南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需求,营造协同高效、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校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是“三年行动计划(2.0版)”领导小组的主要成员,确保科研体制机制创新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各二级学院党组织要发挥党建工作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和组织优势,主动承担对所辖学科创新团队、创新平台和省部级及以上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的政治领导,把完成好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和重大项目攻关任务、激发创新团队守正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解决二级学院相关科研人员的思想问题并增强其获得感,作为检验二级学院党建工作的重要标准之一,以党建工作新成效保障各级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学校的战略目标不折不扣地落实到本单位的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之中。

充分发挥我校组织化科研管理的特色及其对项目立项和实施全过程的支持作用,学校各职能部门应借助联席会制度,协同推进“三年行动计划(2.0版)”顺利实施,在法律事务、财务审核审批和商务谈判过程中,强化程序化的服务保障,确保项目团队和主持人防范法律风险、获得及时有效的财务支持、协调利益关系并多维度创造社会和市场价值,为我校科研创新团队和科研项目从立项到成果转移转化全过程提供坚实的后盾。

(五)考核保障

为促进我校科研事业的长期、健康、快速发展,积极探索具有郑财特色的科研群体考核制度,坚持以开展应用型研究为主线,以科研成果及其转化应用的质量、绩效、贡献为导向,构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一体化的绩效多元评价体系,让全校科研人员在绩效考核上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选择权。鼓励广大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中原大地上”,增强广大教师投身应用型科研工作的荣誉感、责任感和成就感,营造全校教师投身应用型科研、热爱应用型科研、潜心科教融合的良好学术氛围和郑财创新文化。学校构建科研人员校内荣誉管理体系,设置各类个人和集体科研工作荣誉称号,对坚持守正创新获得省部级及以上重点科研项目、高端科研平台和创新团队立项建设、高层次人才项目和高水平研究成果,以及取得显著协同创新绩效的、坚守学术诚信的个人和团队予以表彰,凡获得相关荣誉称号者,当年考核直接定为优秀。要让郑财特色的科研绩效多元评价体系,成为激励我校广大教师开展高质量应用型科研工作的动力源泉。

本计划自通过之日起施行。

 

附件:1.三年行动计划重点任务一览表

2.三年行动计划重点任务一览表(分年度)

 

 

 

 

 

 

 

 

 

 

 

 

 

 

 

 

 

 

 

附件1

 

三年行动计划重点任务一览表

类别

  

指令性指标

指导性指标

论文

学术论文数量(篇)

 

2000

北大核心期刊论文数量(篇)

200

 

CSSCI期刊源论文数量(篇)

60

 

项目

科研项目总数

 

每年提升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

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

1

 

省部级科研项目(项)

30

 

政府部门调研项目(项)

20

 

产教融合横向项目(项)

15

 

奖项

国家级科研奖励

 

力争突破

省部级科研奖励(项)

3

 

专利

专利总数(项)

 

300项以上

发明专利(项)

30

 

专利转化率

 

超过30%

专著

出版学术专著(部)

15

 

科研

平台

省市级高端智库、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个)

2-3

 

省部级产业技术应用协同创新中心、高校知识产权运营管理中心等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个)

3-4

 

 

 

附件2

三年行动计划重点任务一览表(分年度)

类别

 

指令性指标

指导性指标

年份

 

2021

2022

2023

2021

2022

2023

论文

学术论文数量(篇)

 

400

600

1000

北大核心期刊论文数量(篇)

30

60

110

 

CSSCI期刊源论文数量(篇)

5

20

35

 

项目

科研项目总数

 

每年提升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

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

1

 

省部级科研项目(项)

30

 

政府部门调研项目(项)

3

6

6

 

产教融合横向项目(项)

2-3

4-5

4-5

 

奖项

国家级科研奖励

 

争取突破

省部级科研奖励(项)

3

 

专利

专利总数(项)

 

72

144

144

发明专利(项)

6

12

12

 

专利转化率

 

超过30%

专著

出版学术专著(部)

15

 

科研

平台

省市级高端智库、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个)

1

1

1

 

省部级产业技术应用协同创新中心、高校知识产权运营管理中心等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个)

1

1

2

 

 

 

 

 

 

                           

 

 

 

 

 

 

 

 

 

 

 

 

 

 

 

 

 

  郑州财经学院院长办公室                 2021年12月7日印发

核发: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收藏本页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分享到
相关链接